中国农产品流通具有“小生产、大流通”的特点,经过多年发展,一些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大宗农产品优势主产区得到了良好发展,但更多依靠自发形成的市场流通格局未能与生产布局同步衔接配套,导致局部滞销等问题时有发生,为减少因产地发展失衡带来的市场波动,应做好农产品市场顶层设计,着眼农产品全产业链各环节有效衔接,综合考虑产销对接的空间匹配性、时间节奏性和品种替代性,系统规划布局,通过构建新时代多元产销关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形成重要节点、重点主体、主要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
二、加强科技创新力度,鼓励发展短链路全链条的新型流通模式。
为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应加强农产品流通科技创新力度,鼓励发展从产端到消费端的短链路全链条的流通模式。具体来看,一是科技创新,发展数字农业,结合人工智能、5G、大数据、物联网等创新技术的应用,通过科技赋能产前、产中、产后、流通、消费各环节,提高整体生产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二是以新基建为基础,加快县、乡、村三级物流基础网络建设,打通县域物流体系的堵点,发展品牌农业,加快仓配一体化建设;三是创新流通模式,加强对社区团购等模式的正向引导,引入电商、定制仓、智能分拨配送中心(智慧云仓)、中央厨房、品牌市集等新业态,形成从乡村到城市端对端、点对点的创新流通模式。如中农联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创新“云仓配”模式,将农产品流通中的人员、货物、场地、车辆等要素同生产、批发、零售的环节联系起来,提高流通效率。
三、优化投融资主体结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
现阶段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升级都离不开资金支持,但对于农产品流通经营主体而言这些投入都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完全依赖现有主体投资不现实。想要更好地推动其发展变革,就需要从投融资结构上进行调整,除了政策倾斜以外,更需要社会资本的参与,优化投融资主体结构,通过供应链金融创新等方式,进一步发挥金融保险政策的撬动作用和供应链金融的带动作用,为各环节经营主体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四、建立“基础保供+高标准体系”双轨并行的流通体系,适应新时期新消费需求。
为更好的顺应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应从两方面着力构建适应新阶段发展的蔬菜流通服务体系。一方面是高标准、高质量发展体系,在品质蔬菜主产区大力发展高标准种植和新品种保护等创新实践,以科技创新带动农产品上行;另一方面是生产保供体系,在保障蔬菜主产区发展保供仓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物质的稳定输送。
从战略部署上看,高标准体系与保供体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适应,一方面以确保城市高消费居民的高品质要求;另一方面确保在不确定情况下农产品的基础保供和有效保供,二者共同形成新发展格局下的完整的内需体系。
五、健全农产品农批市场监管制度,提高农产品市场应急水平。
为强化农产品市场管理水平,提高应对疫情等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反应速度,应在新发展阶段强化农批市场这一农产品流通主渠道的市场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冷链溯源、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监管,提高整个市场的应急管理能力。
六、强化国家行业协会纽带作用,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赋能国家行业协会,鼓励行业协会形成紧密连接的全国乡村振兴产业联合体,让优质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配置,充分带动行业专业高尖力量,发挥资源互补、人员互动、设施设备共用、服务共享的带动作用。
总之,构建农产品流通新格局是“十四五”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方向。作为新阶段的建设者、参与者,我们需要团结一切力量,调动各方资源,共同提高全国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互联互通和协同水平,加强生产端、流通端、销售端建设,构建农产品大数据平台,发展“互联网+智慧农批物流”,布局冷链物流网络体系,推动产销衔接,推进农商互联,助力乡村振兴,为十四五建设贡献应有力量。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中农联作为全国农产品流通企业助农联合体(由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发起)常务副主席单位,也将紧跟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的脚步,依托自有的云仓配商业模式及全国50余个节点城市布局,积极落位产销对接活动、大力推进农商平台建设,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身力量。